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课程思政 >> 课程思政案例 >> 正文

浩然正气 天地永驻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10-06 [来源]: [浏览次数]:


适用专业:绘画专业(国画方向)

讲授课程:中国画小品创意

讲授章节:写现当代中国小品赏析(第一章 第三节)

切入点:在指导学生进行山水画小品创意构思立意的过程中,将本育人点引入创作主题。

讲授目的及效果:通过对本作品的解析,使学生了解太行精神,体悟太行山“确乎是碑”,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之碑。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太行丰碑》是一件名副其实的里程碑式作品,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质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师从开一代宗风的李可染,又私塾于长安派主将石鲁,贾又福接受了20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山水画新传统,开拓了崇高壮美的山水图式。以《太行丰碑》为起点,画家转向洪蒙太荒阴阳相生的哲理性思考,笔墨语言亦相应地倾向于肌理的营造与精神意象符号化的探索。由此,创作于1984年的《太行丰碑》的时代性与象征意义,在今日更为凸显。

这幅作品既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审美格趣与精神风貌,又蕴藏了艺术家个体的创造力与开拓意识。画面中山石注重整体塑造,绝壁之轮廓多取大方折线,不枝不蔓,严整、坚实而气势磅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通观全幅,以神会,如闻山岳发声,雄壮深沉,令人回肠荡气。该作品将纪念碑的造型力度赋予崇高而壮美的山水形象中,用热烈的朱红色渲染出逆光,随山势曲折盘回,不但在形式上给人以节奏的美感,且强化了山势的运动,以山形的碑铭,震撼感动了无数观者。正如作者贾又福在题识中所说,太行山"确乎是碑",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浩然正气的精神之碑。

《太行丰碑》的创作基地是太行山区,太行山特有的气度、风姿、性情,使他神往、陶醉,为此贾又福曾20多次深入太行山。抗日战争中黄崖洞保卫战的先烈血染太行的历史壮举震撼着画家的心,为此,画家运用深远、高远之法,夸张了山形的碑铭感,崇高感和阴面山的量感,用强烈的朱红色泻染逆光,使这如碑之山顿生神采。正如贾又福在题识中所说,太行山“确乎是碑”,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之碑。近年,画家转向洪蒙太荒阴阳相生的哲理性思考,笔墨语言亦产相应地倾向于肌理的营造。

《太行丰碑》运用深远、高远之法,夸张了山形的碑铭感、崇高感和力量感,用强烈的朱红色泻染逆光,使这如碑之山顿生神采。作品中有意无意融入了现代构成意识,使得画面几大块的结构关系整体统一又存在对比。正如贾又福在题识中所说,太行山“确乎是碑”,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之碑。整幅画面气象宏大,境界旷远,展现了八路军与太行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不朽丰碑——太行山的巍峨气势。在这里,画家采用象征性的手法,将中华民族的革命斗争精神通过象征方式栩栩如生。该作品具有内蕴深厚的中国传统美学特质,邵大箴先生在谈到贾又福的画时说,“清中期忽视写实、忽视生活的风气,在20世纪的社会转型中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转变,贾又福继承了这种转变的成果”。贾又福的画作风格既是个人的又具有时代烙印,代表20世纪中国晚期山水画的新成就。

《太行丰碑之一》  360cm×170cm  1983

图片来源:茹昱斋公众号

《太行丰碑之二》  200cm×171cm  1984

图片来源:美术观察公众号



澳门沙金官方网站  居瑢


Baidu
sogou